杜中宵道:“此事你与中书和枢密院商议,看从哪里再招人来。自从契丹南下,我们出动了倾国之兵,有今日战果不易。既然契丹守将献城,燕山轻易入手,就不要轻轻放过契丹。”</p>
富弼点了点头:“好吧,此事我自与朝廷商议。但愿契丹昏了头,不向北撤,在大定府与太尉大军决战。如此,就省了后续许多麻烦。”</p>
杜中宵笑道:“我自然也这样想,就是怕契丹人没有昏了头。”</p>
赵滋道:“判断最后的契丹主力可能逃回上京,我们先前的运粮规模就不够了。太尉已经吩咐了李复圭,再从河曲路和河西运些驮畜来,保证充足的运力。下了大定府,估计也能缴获大量牲畜。运粮的畜力估计是不缺的,只是缺人手。如果粮草不缺,此次大军一路北进,定能占领上京。”</p>
李璋道:“上京太过于遥远,商贾也不多,我们对那里了解较少。”</p>
杜中宵道:“现在本朝是大势压力,强兵出击,实在了解得不多也没有办法。只要知道一点,十五万大军,对于现在的契丹来说,不是可承受的强军,就足够了。遇到阻碍,大军砸开就是!从中唐安史之乱起,北方草原民族,就占据对中原优势。现在是我们中原大军北上,把这优势夺回来的时候了。十五万大军,历朝历代,向北进攻很少有如此强军,当然也要取得他们没有的胜利!”</p>
众将一起拱手称是,心中觉得有些激荡。是啊,十五万大军,在中原觉得不多,但一旦过了燕山就不同了。那里地广人稀,根本就支撑不起这么强大的军队。没有中原供应粮草,就是把地方抢光了,这么多人也会没有吃的。依托强大国力,此次宋朝出动了这样的大军,就该取得大的战果。</p>
第142章 迷惑行为</p>
看着起伏的山峦,绿草如茵的土地,偶尔点缀的牛羊,杜中宵道:“这里安静详和,哪里能够想到接下来就有大战?这一带契丹经营已久,看起来,百姓的生活比幽州要好一些。”</p>
李璋道:“也不是如此。只是耶律宗真战死之后,耶律重元和耶律洪基争立地位,对幽州的盘剥太重,才是那个样子。其实以前的时候,幽州还是比这里好得多。”</p>
杜中宵点了点头:“也有道理。这个时候,百姓过得不好,大多都跟朝廷盘剥有关。”</p>
再向前走,刘几带着一众官员已经等在了城外。见到杜中宵等人过来,急忙带着上来见礼。</p>
行礼毕,众人进了榆州城里。大定府一带是契丹的繁华地方,榆州城里街道整洁,看起来比较热闹。</p>
到了官衙,分宾主落座。刘几介绍了榆州知州萧九哥,向杜中宵见礼。</p>
杜中宵道:“你们献城有功,心中不要疑虑,将来朝廷必有奖赏。这些日子,州中政务还都由你们处理,等候朝旨就是。前方的战事不必担心,不必劳烦你们。”</p>
萧九哥拱手称是。道:“以前常听太尉名声,用兵如神,用兵多年无一败仗。今日得见,实在是三生有幸。这些日子,能够侍候太尉,是下官的福气了。”</p>
杜中宵道:“你是朝廷官员,只管安心做好份内之事,朝廷必然重赏。”</p>
说了几句客气话,众人分别落座。刘几吩咐上来了酒菜,一起为杜中宵等人庆功。</p>
饮了两杯酒,杜中宵道:“此战非比寻常,我与王、贾两位太尉,带了骑兵当先赶路。现在来的是三万骑兵,步兵还在后面。刘太尉,北面的大定府如何,你说一说。”</p>
刘几道:“自我带兵进入榆州,大定府那边一直没有动静。得到太尉带军离开檀州的消息,我便派人占了北边鹿鸣山关口,契丹没有死守。现在这情况,实在有些摸不着头脑。”</p>
杜中宵道:“不管契丹要干什么,我们大军到了,一切都好办。他们要守,我们就集中重兵,攻破城池就是。他们要逃,我们有数万骑兵追击,能逃到哪里去?”</p>
刘几道:“大定府是契丹重城,城宽八里,长八里,非其他城可比。城中守军,估计有约一万三千多人,并不太多。斡鲁朵各宫,除了耶律洪基看成己的一宫,其余的多是散落在周围游牧。直到现在这些斡鲁朵也没有聚合起来,不像要逃的样子。”</p>
一边的贾逵道:“如此看来,契丹不像要逃的样子。我们大军到了,他们的斡鲁朵还没有聚合,如何能够逃走?纵然游牧骑马,牛羊总是跑不快,如何能逃过骑兵追杀?”</p>
杜中宵道:“我们不必猜疑,反正总是猜不对。现在大军到了榆州,任契丹花样百出,也逃不出我们手脚心。明日查看地形,数日后大军过鹿鸣山,兵临大定府城下!”</p>
众将一起称诺。即将面对的是对契丹的最后一仗,此后就再无大仗可打,众人士气高昂。</p>
宴罢,杜中宵到了住处歇息了两个时辰。等到醒来的时候,天色已经黑了。吩咐人把赵滋、王凯和贾逵叫来,在自己房里议事。</p>
三人到来,各自落座,杜中宵道:“现在的样子,我估计契丹那里,可能还没有主意。耶律洪基被俘后,他们一直选不出来新主,可能有几个原因。一是各方争执太大。耶律洪基的子嗣现在年幼,肯定很多人倾向于立皇帝。但有耶律洪基和耶律重元争立的前例在,必然反对声音很大。还有一种可能是,契丹人在等耶律洪基的消息。我们把耶律洪基关入牢城营,就再没有与契丹联络,并不准备用耶律洪基从契丹这里换到什么东西。契丹人未必这么想。”</p>
贾逵点头:“太尉说的是。我们率大军前来,契丹未必当一回事。可能他们想的,我们该派人与他们联系,说耶律洪基答应什么样的条件,才把人送回来。他们只要答应,耶律洪基就回来了。”</p>
杜中宵点了点头:“契丹人如此反常,这个可能性是最大的。当然,也有可能,契丹人根本就是已经乱成了一团糟,没有人拿主意,才是这个样子。”</p>
赵滋摇了摇头:“契丹大国,断然没有全部乱掉的可能。虽然王公大臣绝大多数都在幽州被我们俘虏了,留在中京的大臣还是不少。关键时刻,总有人出来拿主意的。”</p>
杜中宵道:“所以说,最可能的,是契丹判断我们是要用耶律洪基换契丹答应什么条件。”</p>
这个问题杜中宵想了很久,对契丹的动向觉得困惑。不管发生什么,按说契丹的上层都不会对宋军的进攻不积极准备。要逃,也该早做准备才是。最后只能得出一个结论,契丹跟宋朝,对耶律洪基的定位看法不同。宋朝就当耶律洪基是一个普通的战俘,从来没想过用耶律洪基从契丹换来什么。契丹人可不这样想,总觉得宋朝应该用耶律洪基,从契丹这里换来好处。</p>
换什么好处?现在大宋兵强马壮,兵精粮足,需要什么自己夺来就是。契丹以为宋朝肯定会让自己妥协,却不想宋朝根本不想妥协,要的是投降。</p>
投降。契丹人肯定觉得很荒谬,作为大国,怎么会因一场战争失败投降。燕云十六州丢了,无非是契丹退回大漠草原,慢慢休养生息,总能够恢复过来。实际上呢?大国衰落,有几个还会有恢复的机会?</p>
对于大国来说,哪怕国力下降了,也不能从曾经的恢复中清醒过来。总觉得,自己不过是暂时犯了小错,只要改了,立刻就会满血复活。却不知国家就跟人一样,身体老朽了,思想僵化了,实际上不可能恢复过来了。所谓恢复,很多时候只能浴血重生。</p>
王凯道:“太尉,若是契丹真地是以为我们只想与他们妥协,要什么条件,该怎么办?”</p>
杜中宵道:“能怎么办?大军来了,打过去就是。契丹人怎么想,我们不需要知,也不需要去理解他们。为什么要管契丹人怎么想?我们只要知道怎么能够获胜就好。”</p>
赵滋道:“太尉说的是。我们不需要管契丹人想什么,只要把仗打好就行。现在北边大定府只有一万余守军,斡鲁朵分布四周,我们北进,不只是要围攻大定府,还要把这些斡鲁朵打掉。”</p>
杜中宵点了点头,低头思索一会道:“这样,刘几大军北进,围攻大定府。此次带来的三万骑兵则由王凯和贾逵率领,进攻周围的契丹斡鲁朵。对了,围城不需要太多的骑兵,刘几军中的六万骑兵,也同样分到你们两军。用最快的速度,一边把城围住,一边把周围的斡鲁朵全部消灭!”</p>
第143章 兵临城下</p>
大定府依山而建,前方是大草原。这一带山势低缓,已经不能算是山区,而是丘陵地区了。府城周围有农田,多是渤海人和奚人种植,也有契丹人做地主,用汉人佃农的。府城建的时候,是按宋朝开封府的格局,建得很大。长宽各约八里,与开封府一样,同样分外城、内城和皇城。</p>
翻过了鹿鸣山,看着眼前的大片农田,杜中宵道:“大定府是契丹最大的城池,比他们初起家的上京还要大。看这里土地平旷,人口不少,难怪如此。”</p>
刘几道:“太尉说的是。大定府这里,周边土地适宜农桑,开垦已久,是富庶之地。其山间又多草场,城周围农田广布,是契丹最重要的富庶之地。”</p>
杜中宵点了点头。燕山以北,前世自己也不熟悉,真不知道还有这种地方。从大定府向北,都是平缓低地,农田不少。以前宋朝与契丹关系好的时候,来的宋朝使节,大多都是到大定府。他们记述这一带就非常繁华,甚至类似中原。再加上李璋带回来的情报,让杜中宵有些疑惑,这里到底是什么地方。</p>
其实过了燕山,从大定府,也就是后世的宁城县,一直向北,一直到后世的赤峰市,这一带还算是适宜农业的地方。契丹多年开发,这里的农业已经非常发达,并不比幽州差多少。这一带的农业,对于支撑契丹农业非常重要,并不比幽州和云州差多少。</p>
游牧民族对中原的威胁,就是这些农牧皆适宜的地区,一旦被游牧民族占领,就如虎添翼。后边的燕山天险并不能够把他们阻挡在外,中原一旦衰弱,就会陷入危险境地。</p>
更多内容加载中...请稍候...
本站只支持手机浏览器访问,若您看到此段落,代表章节内容加载失败,请关闭浏览器的阅读模式、畅读模式、小说模式,以及关闭广告屏蔽功能,或复制网址到其他浏览器阅读!
QQ窝中文网【qqwzw.com】第一时间更新《风雨大宋》最新章节。若浏览器显示没有新章节了,请尝试点击右上角↗️或右下角↘️的菜单,退出阅读模式即可,谢谢!